close


本次島田莊司講座的主題是關於本格推理的定義與迷走。


   一開始,島田老師先闡明,"本格"這個辭彙是甲賀三郎發明的。他認為當時甲賀三郎就有打算向大家解釋本格的定義,但是因為種種因素而沒有回答(我個人從甲賀三郎的資料推測,應該是他病故所以來不及回答),於是這個重責大任就落在島田老師的身上。畢竟他算是現今本格推理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許多人都期望他能夠針對本格做一個明確的定義。


  他說,日本的本格偵探小說先驅是江戶川亂步(當時還沒有推理或是Mystery這種詞彙,是後來經歷了時代的演變才使用Mystery這個詞,詳見傅博老師眾多導讀中的描述),但是江戶川亂步為了作品的銷售量,也寫了不少"變格"作品。(在此的本格與變格的區分關鍵是,本格是以人、以科學、以理性為本,變格則是添加一些妖魔鬼怪元素)松本清張覺得江戶川亂步寫太多怪奇類型的小說有點不妥,應該要將偵探小說還給人物這個本質上。島田老師認為,在那個時代,"本格"這個詞很好用,因為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將它綁死,但也由於定義不明而產生了許多歧見,所以許多人希望島田老師將"本格"這個辭彙定義清楚。


  愛倫坡的作品被認為是推理(偵探)小說的先驅。即使他當初是以恐怖小說的方式來創作,但是他改變了當代恐怖小說以幽靈這個元素作為一個不了了之的結尾,轉而用較理性的角度來描述整個過程、做一個較合乎理性的收尾,這個精神慢慢的轉變為推理小說的核心。島田老師認為找出愛倫坡作品當中的魅力,是本格推理小說的關鍵。他在追溯這個公認的推理小說起源時,提到了許多屬於愛倫坡作品的特色,但卻鮮少讓人深入了解的部份,例如在那個時代開始利用科學來辦案,辦案精神也從集中前科犯一一審問(或許還會有屈打成招的現象)轉變為組織陪審團來監督整個辦案過程,確保辦案的過程當中是否符合人道精神。他認為,愛倫坡在他的作品中引進了當代的最新辦案方式(剛起步的鑑識科學、較為合理的辦案及審判過程),這才是本格的核心。那個時代漸漸的將辦案方法加入了科學的嚴謹性和陪審團制度中的民主精神,也慢慢的讓議會政治生根,進而演化了司法制度及檢警制度。而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中,不僅僅架構了本格的雛形,也催生了推理小說中"意外性"這個元素。(避免爆雷,點到為止)


  後來,范達因在看完兩千多本推理小說之後,產生了一種"推理小說要這樣寫才精采、才好看"的想法,定義了推理小說二十誡,來說明推理小說該怎麼鋪陳才是正確的道路,並且認為一個作家一輩子大概只能寫得出六部符合標準的本格推理小說。至此之後,本格推理小說衍生出了另一個流派。由於愛倫坡的作品並未完全符合二十誡,因此島田老師認為這兩人的理念是走不同的方向,導致本格推理變成兩條分歧的路線。范達因重視的是whodunit、whydunit、howdunit,也就是將創作的核心定位在能夠讓讀者盡量的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島田老師認為,這兩個路線(愛倫坡、范達因)來比較的話,愛倫坡的科學辦案取向能夠走得比較長久,畢竟科學是日新月異的,只要作品能跟隨著科學來做演進,原則上會繼續生生不息的將本格推理小說推進到下一個世代。

 

=================分隔線,以下是個人感想=====================


  島田老師打破了一些人(包括我)對本格推理的認知。他覺得本格並不是一個"死的定義",他對於本格推理著重的點在"作品與當代的科學之關連"。雖然有些部份算是他的個人解讀,但是其中的價值是,他根據時代背景作為一個參考,來對"本格"這個名詞做一個解釋。相較之下,大部分人(包括我)沒有考慮過每個時代的辦案方式,幾乎只是純粹拿書中手法來作為每個作家的個人特色,這樣子容易把本格精神打散、打亂,使得本格推理似乎變成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風格。


如果加入了每個時代的科學發展及辦案模式的改良,作為檢視是否為本格作品的標準,就能夠將本格推理的精神呈現出來,並且將不同時代的本格推理小說串接起來成為一個屬於本格推理的歷史軌跡。所以,島田老師現在特別強調"21世紀新本格",我想他的意思是要正視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更迭,如果人們的心中早就認定了本格推理的內涵是包含著當代的科學技術,大可不必強調21世紀,只需要提本格就足夠了。


 

arrow
arrow

    apoptosis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